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

〈雍也18〉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

〈雍也18〉子曰:「質勝文則野,文勝質則史。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。」

這章講的是文和質以及兩者和君子的關係。這裡有兩個對舉的觀念:「質」和「文」一對;「野」和「史」一對。可是這樣看似的對立,孔子認為在君子人身上可以獲得一種「最適的融合」或「統一」。

孔子說:「﹝一個人的﹞先天本性超過後天修為就是粗野;後天修為超過了先天本性就是矯飾。先天本性和後天修為最適的配置才是君子。」


「質」,皇侃說是「實也」;戴望說是「質性」;劉寶楠說是「本也」;蔣伯潛說是「本質」;黃懷信說是「質樸」。這應該就是「天生的本質或本性」。「勝」,皇侃說是「多也」,就是「超過」。「文」,皇侃說是「華也」;戴望說是「儀貌」;蔣伯潛說是「文采」;黃懷信說是「斯文」;我覺得可以解釋成「後天接受教育的結果」。「野」,古注都說是「野人」,是「鄙略」的意思;黃懷信說是「粗野,野人氣」;《禮記》〈仲尼燕居1〉「敬而不中禮,謂之野。」「史」,皇侃說是「記書史也。」皇侃認為「史書多虛華無實,妄語欺詐,言人若為事多是少實則如書史也。」朱子的想法略同:「史掌文書,多聞習事,而誠或不足也。」戴望則認為是「祝史」(巫師),解釋也差不多:「唯司威儀,誠敬非其事也。」黃懷信說是「史官、書生也,指書生氣。」「彬彬」,包咸、皇侃和邢昺都說是「文質相半貌」,朱子說是「猶班班,物相雜而適均之貌」;我覺得可以解釋成採取一個「文質」有適合當下情境(適「時」)的中庸之道。

「君子」,眾多古注中只有劉寶楠有說明:「君子者,所以用中而達之天下者也。古稱天子、諸侯、卿大夫、士,皆曰君子。君者、群也,言群下之所歸心也。子者,男子之稱也。非有位而稱君子者,以其人有道德,可任在位也。此文『君子』,專指卿大夫、士。」他還特別提到其他篇章的話:『下篇云:『後進於禮樂,君子也。』『君子質而已矣,何以文為?』皆就有位者言之。當時君子非質勝文,即文勝質,其名雖稱君子,其實則曰野,曰史而已。夫子為之正其名,究其義,曰『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』言非文質備,無以為君子矣!其無以為君子者,以君子必用中於民。若文質偏勝,無以示民,民無所效法,而何以為稱其位哉?」

《論語》中有一段有關「質」和「文」的討論:子貢說「文猶質也,質猶文也。」(〈顏淵8〉)子貢的意思似乎認為「文質不分」,和這裡的「文質彬彬」強調的「文質交融」說法略有不同。從「和而不同」(〈子路23〉)的觀點看,子貢似乎認為兩著是「同」,孔子認為兩者是「和」。師生境界,高下立判。

「質」和「文」可以從「先天」或「後天」,也可以從「本」和「末」、或是「內」和「外」、或是「裡」和「表」、「真實」和「虛假」、或是「基礎」和「上層建築」來當成比方。不管怎麼對比,可以確定的是「文質彬彬」是一種〈中庸1〉所說的「性-道-教」三位一體的狀態,也是「中和」狀態。簡單說就是一種「合乎禮」的狀態。我們現在說「彬彬有禮」很恰當地抓住了孔子在這章的想法。如果「質文失衡」的「野」或「史」,都是需要改正的狀態。

毓老師寫過一幅對聯就用到「質」和「文」兩個字:
以夏學奧質
尋拯世真文

這句話雖然和我這裡對「質」和「文」的解釋不同,但是可以確定的是要謹守著「文質彬彬」的準則,以及以夏學拯世的目標。至於在傳揚夏學以及以夏學拯世的做法上,這裡沒明說,恐怕就是師門弟子隨著自己得根器和願力去努力了!我曾經將此對聯的首字嵌入了「奉」和「元」兩字:

奉夏學奧質
元拯世真文

也聽過一位學長把第二句的「尋」改成「行」,似乎意義更上層樓。

附帶一提:毓老師所謂的「夏學」,超越了一般人所說的「孔學」、「儒學」或「國學」﹝傳統說法都有局限性,無法包容當代社會和世界的多元性並存﹞,是一種包含著這些傳統稱呼之外各種有助於人類整體生態、眾生、生活、生涯、生命、生存、生生不息的學問以及實踐。這是我個人的粗淺理解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附錄

〈學而6〉子曰: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汎愛眾,而親仁。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」
〈八佾14〉子曰:「周監於二代,郁郁乎文哉!吾從周。」
〈公冶長15〉子貢問曰:「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?」子曰:「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,是以謂之文也。」
〈雍也27〉子曰:「君子博學於文,約之以禮,亦可以弗畔矣夫!」
〈述而25〉子以四教:文,行,忠,信。
〈述而33〉子曰:「文,莫吾猶人也。躬行君子,則吾未之有得。」
〈子罕5〉子畏於匡。曰:「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?天之將喪斯文也,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;天之未喪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」
〈子罕11〉顏淵喟然歎曰:「仰之彌高,鑽之彌堅;瞻之在前,忽焉在後。夫子循循然善誘人,博我以文,約我以禮。欲罷不能,既竭吾才,如有所立卓爾。雖欲從之,末由也已。」
〈顏淵8〉棘子成曰:「君子質而已矣,何以文為?」子貢曰:「惜乎!夫子之說,君子也。駟不及舌。文猶質也,質猶文也。虎豹之鞟,猶犬羊之鞟。」
〈顏淵15〉子曰:「君子博學於文,約之以禮,亦可以弗畔矣夫!」
〈顏淵24〉曾子曰:「君子以文會友,以友輔仁。」
〈憲問12〉子路問成人。子曰:「若臧武仲之知,公綽之不欲,卞莊子之勇,冉求之藝,文之以禮樂,亦可以為成人矣。」曰:「今之成人者何必然?見利思義,見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為成人矣。」
〈憲問18〉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,與文子同升諸公。子聞之曰:「可以為文矣。」
〈衛靈公26〉子曰:「吾猶及史之闕文也,有馬者借人乘之。今亡矣夫!」
〈子張8〉子夏曰:「小人之過也必文。」
〈顏淵20〉子張問:「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?」子曰:「何哉,爾所謂達者?」子張對曰:「在邦必聞,在家必聞。」子曰:「是聞也,非達也。夫達也者,質直而好義,察言而觀色,慮以下人。在邦必達,在家必達。夫聞也者,色取仁而行違,居之不疑。在邦必聞,在家必聞。」
〈衛靈公18〉子曰:「君子義以為質,禮以行之,孫以出之,信以成之。君子哉!」
〈先進1〉子曰:「先進於禮樂,野人也;後進於禮樂,君子也。如用之,則吾從先進。」
〈子路3〉子路曰:「衛君待子而為政,子將奚先?」子曰:「必也正名乎!」子路曰:「有是哉,子之迂也!奚其正?」子曰:「野哉由也!君子於其所不知,蓋闕如也。名不正,則言不順;言不順,則事不成;事不成,則禮樂不興;禮樂不興,則刑罰不中;刑罰不中,則民無所措手足。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君子於其言,無所苟而已矣。」
《禮記》〈仲尼燕居1〉敬而不中禮,謂之野。
《史記》〈孔子世家61〉孔子晚而喜易,序彖、繫、象、說卦、文言。讀易,韋編三絕。曰:「假我數年,若是,我於易則彬彬矣。」
〈子路23〉子曰:「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」
《禮記》〈中庸1〉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。故君子慎其獨也。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;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